什么是太極
類別:太極課程
更新時間:2007-09-15
瀏覽次數:4547
中醫(yī)太極網
太極
所謂太極即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,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。易經系辭:「是故易有太極,是生兩儀」,其中的太極即為天地未開、混沌未分陰陽之前的狀態(tài)。兩儀即為太極的陰、陽二儀。系辭傳又說:「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」。其意指浩瀚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包含著陰和陽,以及表與里的兩面。而它們之間卻既互相對立斗爭又相互資生依存的關系,這即是物質世界的一般律,是眾多事物的綱領和由來,也是事物產生與毀滅的根由所在。天地之道,以陰陽二氣造化萬物。天地、日月、雷電、風雨、四時、于前午后,以及雄雌、剛柔、動靜、顯斂,萬事萬物,莫不分陰陽。人生之理,以陰陽二氣長養(yǎng)百骸。經絡、骨肉、腹背、五臟、六腑,乃至七損八益,一身之內,莫不合陰陽之理。這一理論建立至今凡兩三千年,仍在為人們描述萬象。
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互動的關系。人與天地相參,與日月相應,一體之盈虛消息,皆通于天地,應于物類。
先賢從用兵和較技中認識到一條真理:天下有常勝之道日柔,上善若水,柔可以克剛,避實以擊虛,持后而處先。
《易經》等中國古典哲學、道家養(yǎng)生理論、中醫(yī)經絡學說、兵法和其它武學豐富的理論與經驗構造成中華沃土,太極拳在這方沃土之上萌發(fā)和成長并非偶然。太極拳之所以不斷發(fā)展而有今日之壯大,也端賴數百年來歷代大師們的巨大貢獻和無數英銳心血的灌溉。四海之內,有史以來,尚沒有哪一拳種有著如此復雜而完善的理論。數百年中,太極拳向外流傳,自中原至大河以北、長江之南而漸至偏遠,尤其是自上一世紀五十年代始,太極拳得以迅速傳播。在傳承與創(chuàng)新之中,便衍生出諸多流派。各式太極拳的開山大師;無一不是武術界殿堂級人物,他們都以自己對太極拳的理解詮釋太極拳。各種流派的形成與發(fā)展標志著太極拳的豐富與發(fā)展。
太極拳之理雖屢有闡發(fā),但縱橫以觀之,習者蕓望 明師絕少。那掩關自守者有之;將那精微所在深自秘惜,學子皆不得見;功力所限;對拳理精意管窺蠡測者有之,以此類孔見為據修煉則誤已,倘竟以此傳授則誤人;于拳理懵然不知者亦有之,卻說玄弄虛,言不及義,則更是貽害無窮。
陳式太極拳宗師陳公發(fā)科、心意六合門宗師胡公耀貞兩位武術大師,以其畢生的精力和智慧體悟和實踐著太極拳之真。馮志強先生得天獨厚師從兩位大師,將兩位大師的傾授融會貫通,以自身對太極拳的深刻理解,對傳統(tǒng)的陳式太極拳成功地進行了繼承和發(fā)展,創(chuàng)立了深刻反映萬物本象的心意混元太極拳(簡稱混元太極拳)?;?,取萬物萬象意;元,為初始根本之意。馮先生將自己的真知灼見,貫徹到功法和拳法之中,以造福人類之心,毫無保留地奉獻于世。我們的世界,是運動的世界。億萬年來,自然界中,日經月行,星環(huán)辰繞,莫不循圓以為軌道;水滴而形珠,石磨而狀卵,石滾水注,莫不符合圓的規(guī)律;禽獸的揚降與走躍,也莫不留下圓弧之軌跡。人類發(fā)展了科學技術,而察今日飛機之螺槳,車輛之轉輪;電動之機械,乃至物質之微觀結構,同樣無一脫離圓的運動。直線是無限大的圓之一段,點即是無限小的圓,螺旋則是國與其它因素的合成。圓運動乃是萬物運動的本質,乃是乾坤大道。
人身之陰陽,往往不得其平,則血氣滯而疾病生。作為內功拳,混元太極拳以功為本,為拳為母,以養(yǎng)為主。作為其內功修煉之道,混元功一系列功法疏通經絡、平謐陰陽,培補內氣,增長內功。
練拳須從無極始,陰陽開合認真求?;煸珮O拳之走架,動靜相兼,內外俱練,性命雙修。其多種拳架以陳公發(fā)科之拳架為基發(fā)展而成,始自無極;現有機而生太極,分而成陰陽,動則螺旋曲折;陰陽相生,開合折疊;最后歸于無極,徹底地反映出萬物的運動規(guī)律。其拳架之形勢,環(huán)圈層疊,螺旋纏繞,動靜相兼,剛柔相濟,內外相合,形意相任,開滿合嚴,松沉渾厚,充分體現了太極拳的特點,而且觀之自然流暢,如龍如川 , 十分美觀?;煸珮O拳以行拳走架為活樁;注重練意,要求靜心慢練,會練善養(yǎng),有助于達到練精化氣,練氣化神,練神還虛,虛至虛靈之境界。同時,通過對纏絲功的練習,在走架時令內氣充分纏繞運行于肌膚骨節(jié),斂入骨髓而形成剛柔相濟的內勁。
混元內功和走架的修煉,旨在培養(yǎng)混元一氣。這一過程,也使修煉者得到中國古典哲學的滋養(yǎng),對修煉者的身心健康和養(yǎng)生有著巨大的補益,對習練推手散手者,也因修煉所獲得的真氣、生物磁和生物電的能量而使自己的技擊能力得到飛躍。
練拳須明理,理通拳法精。祝廣大混元太極拳愛好者明白以上道理;從修煉混元功法、拳法和養(yǎng)生之法中獲益。
太極有多種表達圖形,周易<乾坤譜>中用陰陽十二爻代表太極,更能體現太極生八卦的原理.如上圖:
無極而太極。太極動而生陽,動極而靜,靜而生陰,靜極復動。一動一靜,互為其根;分陰分陽,兩儀立焉。陽變陰合而生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,五行順布,四時行焉。五行一陰陽也,陰陽一太極也,太極本無極也。……二氣交感,化生萬物。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。”周敦頤的“太極”,一方面回復到將太極說成是氣,另一方面又提出 “太極”本于“無極”,“太極”的“有”產生于無極的“無”。周敦頤的宇宙生成論就是一個從無極至太極,至陰陽、天地,至五行、四時,至萬物的發(fā)生形成過程。程頤和程顥則將太極等同于無極,“太極者道也。兩儀者陰陽也。陰陽一道也。太極,無極也”,“散之在理,則有萬殊:統(tǒng)之在道,則無二致”,認為無極、太極、道和理是無二致的。朱熹也將太極說成是理,稱“太極只是一個理字”;“太極非是別為一物,即陰陽而在陰陽,即五行而在五行,即萬物而在萬物,只是一個理而已”。同時,朱熹又稱“天地之間,有理有氣。理也者,形而上之道也,生物之本也。氣也者,形而下之器也,生物之具也。是以人物之生,必稟此理,然后有性?!敝祆涞摹疤珮O”、“理”和“道”,內涵雖然各有側重,但實際上也是相同的概念。由于朱熹的理學受到官方推崇,宋代以后的儒家哲學中,太極就成為天地萬物的根柢和樞紐,是決定一切和派生一切的精神實體。“太極”成了朱熹理學的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