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了弄清拙勁為何物,余常以“立木千斤”之例。有千斤之木,高十丈,立于地。若立木之重心,精確通過著地支點,則可不費分毫之力抱之,如圖(a)所示。若立木之重心有極微偏差,例如1度,則千斤之木將產(chǎn)生17.5斤的切向力(1000×Sin1°),如圖(b)所示。此時,根據(jù)杠桿原理,欲在離地5尺處抱穩(wěn)立木,則必使以175斤之拙勁。若偏差5度,此拙勁竟達872斤!

體內(nèi)產(chǎn)生的切向力,垂直于經(jīng)絡、血管、肌肉纖維、脊椎和關節(jié)的連接方向,為了抗衡該切向力,必生拙勁。該拙勁留滯于筋骨血脈之間,以自束縛。拙勁束縛經(jīng)絡血管,使血流不暢,營衛(wèi)不達;拙勁束縛肌肉骨格,使肌肉蓄力和發(fā)力受阻,使骨骼的支撐效率降低。只有消除該拙勁,使經(jīng)絡血管通暢,才能有效地練內(nèi),即使在嚴冬習練太極拳,也可以使血液速達四梢,渾身發(fā)暖,微微出汗;只有消除該拙勁,使肌肉骨格放松,才能充分發(fā)揮肌肉和骨骼的技擊效率。
懂得立木千斤的道理,就可明白,拙勁來自何處,此力何以自束縛,從而懂得,立身中正、精確判斷自身的重心變換和動態(tài)平衡,對松身的重要性。為此,在習練太極拳時,需要注意下述三點:
?。?)立身中正。
太極拳講究立身中正,從頭頂、脊椎,到尾閭,必須保持中正安舒。由立木千斤原理可知,主軀干的中正,對避免拙勁的產(chǎn)生,意義重大。所以,在整個習練過程中,都要保持立身中正。即使像下勢、海底針和進步栽捶等式,也要注意,盡量通過松胯沉腰,保持立身中正。
?。?)精確判斷自身的重心變換。
在習練中,要精確判斷自身的重心變換,從一腿到另一腿,須緩慢移動,精確到位。只有當一腿全部落實,重心精確通過該腳的著地支點,才可以將完全變虛的另一腿提起;只有當一腿放出、或提回落地,重心才可以開始向該腿移動、變換。實要實足,虛要虛盡。初學者,習練架勢不要急于求低,隨著松身的進展和腿力的增加,逐漸降低架勢。否則,像下勢到金雞獨立的變換,后腿很難提回,只能拖回,甚至蹬回。
?。?)精確判斷自身的動態(tài)平衡。
太極拳,一動無有不動,手動腰動足動,眼神亦隨之動,有一不動,即散亂矣。所以,習練中須時刻注意自身的動態(tài)平衡,特別在單腿著地時,更要注意,稍有偏差,拙勁即生。太極拳的架式,以及架式間的轉(zhuǎn)換,大多伴有單腿著地,最典型的有分腳、蹬腳、十字腿和轉(zhuǎn)身擺蓮等式。當單腿著地時,無論腰腿手足如何開合、提落,都要注意保持重心精確通過著地支點,這也是對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靈敏度的訓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