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于太極拳的起源,社會上有多種說法。但是有依據(jù)可查,能夠得到國家有關部門認定的說法是——河南溫縣陳家溝是太極拳的起源圣地。尤其現(xiàn)代太極拳的六個主要流派陳、楊、吳、武、孫、和,陳式太極拳之外的其他五個流派,都是從陳式太極拳演化發(fā)展出來的,事實非常清晰,毋庸置疑。
自陳王廷在16世紀創(chuàng)造一至五路太極拳、一路炮捶后,又創(chuàng)造了刀、槍、劍、锏等器械套路,刺槍術和八桿四桿術對練套路中運用太極拳術的纏絲勁,開辟了長兵器陰陽變換、剛柔相濟的先河。太極雙人推手的創(chuàng)建,成為一種綜合性的技擊實踐方法,既不會傷人,又可實際檢驗武功。
太極拳自成體系后,陳家溝太極拳之風頓開,當?shù)馗柚{:"喝喝陳溝水,都會蹺蹺腿","會不會,金剛大搗碓"。尚武之風甚盛。
陳王廷后,太極拳一直傳承到第六代陳長興,大概兩百年時間,都是流傳在黃河邊上的一個小村莊——陳家溝村。
陳氏太極拳的主要傳承人
陳氏十四世陳長興(1771-1853),字云亭,著《太極拳十大要論》、《太極拳用武要言》、《太極拳戰(zhàn)斗篇》等。他打破門規(guī)局限,將陳家溝的獨得之秘--太極拳傳于河北永年縣的楊???露禪),在太極拳史上開始了第一次大發(fā)展大普及時期。
陳氏第十四世陳有本(1780-1858),字道生,受業(yè)其父,太極拳爐火純青,當時精于太極拳者多出其門,著名的有陳仲甡、陳季甡、陳清萍、陳耕耘等。他除完整保留并傳下了祖?zhèn)魅芡?后人稱小架或小圈),且不受其限,多有創(chuàng)新。
陳氏第十五世陳清萍(1795-1868),入贅溫縣陳家2.5公里處趙堡鎮(zhèn),他在祖?zhèn)魈珮O拳(小架)套路基礎上進行修改,形成了一套小巧緊湊,逐步加圈,由簡到繁,不斷提高拳藝技巧的練習套路。后人稱其所傳太極拳為趙堡架。
陳氏第十六世陳鑫(1849-1929),字品三,具文采。他感到陳氏太極拳雖經(jīng)歷代口傳親授,然文字著作較少,不利廣泛傳播。為闡發(fā)祖?zhèn)魈珮O拳學說,閉門著述,費時十二年,完成《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》四卷、《陳氏太極拳易象數(shù)》六卷,全面整理陳氏世代積累的練拳經(jīng)驗。著述以易理說拳理,引證陰陽、經(jīng)絡學說,以纏絲勁為核心,以內(nèi)氣為統(tǒng)帥,為陳氏太極拳理論寶庫中一座引人矚目的豐碑。他還著有《陳氏家乘》、《三三六拳譜》等拳術著作。
現(xiàn)代太極拳的傳播
現(xiàn)代太極拳的傳播,不得不提到陳發(fā)科和陳照丕叔侄二人。陳照丕先受邀赴北平教拳,后來陳照丕去南京授拳,兼任中央國術館名譽教授,推薦三叔陳發(fā)科來京。陳式太極拳由此在北京生根、傳播。
陳發(fā)科(1887-1957),字福生,陳式太極拳第九代傳人。
發(fā)科公技藝高超,號稱“太極一人”,教學有方,并且為人低調(diào),從學者甚眾,培養(yǎng)出了李經(jīng)梧、洪均生、李劍華、雷慕尼、田秀臣、陳照奎、馮志強等一大批赫赫有名的太極拳傳人,為北京陳式太極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。陳家溝村以外的太極傳人,多受益于陳發(fā)科前輩在京城的太極拳傳播。
據(jù)稱,發(fā)科公年幼時身體較弱,頗受家人溺愛,吃東西不節(jié)制,肚子生了痞塊,經(jīng)常犯病,到十四歲還沒練出什么功夫。后來,受到村里人的言語刺激,開始發(fā)奮用功,寒暑不輟、夜以繼日,多的時候每天練拳70至100遍,僅三年時間功夫大進,遠超同輩。
因此才有了后來在北京教拳,“挨著何處何處擊,將人擊出不見形”的高超技藝。開創(chuàng)了北京陳式太極拳的新紀元。
陳照丕(1893-1972),字績甫,陳式太極拳第十代傳人。
陳照丕,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,先在北京、南京教拳;四五十年代,又到洛陽、西安、開封等地教拳。著有《陳氏太極拳匯宗》、《太極拳入門》、《陳氏太極拳圖解》、《陳氏太極拳理論十三篇》等。照丕先生武德高尚,誨人不倦,是陳氏太極承前啟后、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。
最為關鍵的是1958年回家鄉(xiāng)傳藝。因為社會動亂,當時村里已經(jīng)沒有幾個人練拳了。照丕公回家后,看到村里幾乎無人練拳,心急如焚,馬上成立了練拳點,開始教學,并且分文不取。因為他知道太極拳是陳溝人的祖?zhèn)鲗氊?,是族人安身立命的本錢,萬不能讓太極拳在陳家溝失傳。
目前享譽全國,徒眾遍及世界的“四大金剛”陳小旺、陳正雷、王西安、朱天才等人,都是當時跟隨照丕公學拳的學生。
教學太極拳,延續(xù)這么曠世絕學,并非那么一帆風順。1966年,隨著“文化大革命”的爆發(fā),練習太極拳成為“搞小集團”,搞家族、宗派組織。陳照丕也成了階級敵人,成為重點批斗對象。
直至1969年,《人民日報》登了一條毛主席語錄:“凡能做到的,都要提倡。做體操,打球類,跑跑步,爬山,游泳,打太極拳及各種各樣的體育運動?!标愓肇Р诺靡栽俅谓M織村人學習太極拳,并且開始整理文獻資料并出書傳承太極理論。
陳照丕過世后,村里又請回發(fā)科公的幼子陳照奎,繼續(xù)教導四大金剛等村人深造太極拳,為太極拳的傳承和發(fā)展奠定了基礎。
陳照奎,1928-1981,陳氏十八世,陳氏第10代傳人,陳發(fā)科之子
陳照奎自幼隨其父陳公發(fā)科(1887—1957)學祖?zhèn)魅?。陳公發(fā)科的貢獻在于把陳氏家傳的太極拳從陳家溝一隅之地傳至北京,陳照奎又把此拳傳于北京、上海、南京、陳家溝、鄭州、石家莊、焦作等地,足跡遍布黃河內(nèi)外、大江南北。
陳照奎秉承家學,在其父陳公發(fā)科嚴格教導下,完整地繼承了其家傳陳式大架(一路八十三式、二路又名炮錘七十一式)太極拳拳理拳法之精髓,由于他有較高的文化造詣,悟性頗高,在整理撰寫拳譜、規(guī)范拳架、闡明拳理,以及在揭示太極拳技擊內(nèi)涵等方面,做出了巨大貢獻,立下了不朽的功勛。
陳氏太極拳四大金剛-陳小旺、陳正雷、王西安、朱天才
張志剛老師師承陳氏太極拳嫡宗傳人陳正雷大師,是陳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,在廣州、深圳及香港等地專職授拳20年,累計培訓了5000多名學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