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極拳的修煉
類別:拳經(jīng)拳論
更新時間:2008-10-21
瀏覽次數(shù):3949
中醫(yī)太極網(wǎng)
陳鑫先生在他的 《太極拳推原解》中,有“卷之則退藏于密。其大無外,其小無內(nèi)”之語,從而提出了“太極點”的學(xué)說。
親口對筆者說“點”者,是京城太極拳大師楊禹廷先生。有一次在他家中,我攢上他的手腕,感覺手攢空了,食指根部有一個小小的空無點,心里有攢空欲跌出的恐懼感。他舒展開手,笑著說,這是“點”。楊老拳師講的點,沒有固定位置,周身上下都是點。隨便按哪個部位,初始有空無感,腳下飄浮,瞬間摸按之處變?yōu)閳杂颤c,隨后被擊出。這是陰陽相濟,遇陽而陰隱,遇陰而陽顯現(xiàn),接觸點上化解來力,而點點俱打。
從拳理論述,點胎生于太極拳循規(guī)蹈矩的修煉。在太極拳經(jīng)典著作中,有“一舉動,周身俱要輕靈”;“由著熟而漸悟懂勁,由懂勁而階及神明”之語。以此兩句拳論為座標,試將拳藝分為四乘功夫,即“輕靈”為初乘;“著熟”為下乘;“懂勁”為中乘;“神明”為上乘。要按照太極陰陽學(xué)說循規(guī)蹈矩,艱苦的修煉。中乘功夫者身體四肢,本力已經(jīng)退得比較干凈,雙肩也能夠放松下來,盤拳有輕靈感,外人看著整體動態(tài)運行上下相隨,內(nèi)外協(xié)調(diào),這時才有可能在身上有“點”的感覺。到中乘,也就是“懂勁”階段,修煉者體能大大改善,身上有空松之感,如行功盤架時,腳下陰陽變化,手上輕扶松柔動態(tài)只有點在運行,身體空松得五臟六腑似乎沒有了,頭腦空空,腳下雙輕自然騰虛。
了解太極點的形成后,對點的運用是相當廣闊的,可以小打大,以靜制動,以柔克剛,舉一“以小打大”的例子:
如小臂被對方雙手鉗制動彈不得,欲用力破解受制的雙臂,有悖于“用意不用力”之拳理,以招化解難轉(zhuǎn)危為安,就須求助太極點解圍。被對方雙手鉗制住的小臂,就其接觸部位,術(shù)語稱為接觸點。雙手不將手掌計算在內(nèi),十指鉗制小臂就是十個接觸點,如果算上指鉗接觸點更多。松開九個“點”留下一個“點”,順勢舒展走外弧形線,意念已經(jīng)繞到對方的身后。此時,雙方態(tài)勢已經(jīng)起了極大變化,劣勢者已經(jīng)化解了九個接觸點,以一只小臂打?qū)Ψ揭粋€點,從劣勢轉(zhuǎn)為優(yōu)勢,從被動變?yōu)橹鲃?以一打二,以小勝大解脫困境。
為了更好的理解以點打面,可以用錐子尖來形容。老輩婦女在層層布片粘合在一起的厚硬的鞋底上納線,也就是納鞋底。這種鞋底,十分堅硬,要先用錐子扎一個眼然后穿針引線。錐尖雖細尖,但渾身的力量集中到錐尖,硬厚的鞋底抵擋不住錐尖。這小小的錐子尖,正是以點打面取得勝利。
錐尖力大無窮,難以阻擋,我們通過修煉身上手上產(chǎn)生了錐尖力或者周身四肢,摸到哪個部位,哪個部位便有一個錐尖,你根本無須再去用力,根本無須再去施以技巧,根本無須再用著法與人較量,這便是太極技擊中“以靜制動,后發(fā)先制”點的神奇妙用。
追求太極點者,習(xí)練操作時,可將前進方向在食指前設(shè)計一個點,以食指不著力輕輕循點舒伸,日久便會有點的感覺,臂及周身大有輕靈之感。這是在松柔狀態(tài)下的陰陽變化中的運行藝術(shù)。
研究太極點是行于大道。有了太極點,便顯現(xiàn)出其大無外,其小無內(nèi),你大我小,你小我大,你來我隱,你走我顯,陰陽變化,其妙無窮。太極點是拳人必須研究的技擊工程,點是克敵制勝的尖端武器。當然,點的求取,要老老實實遵道而修,楊振基先生有一句至理名言:“太極功夫是拳上練出來”,真是一語中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