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健身方法—太極拳
類別:亞健康狀態(tài)
更新時間:2009-04-22
瀏覽次數(shù):4913
中醫(yī)太極網
太極拳是我國寶貴的民族遺產,它姿勢優(yōu)美,動作柔和,男女老幼皆宜,并不受時間和季節(jié)的限制。既能鍛煉身體,又能防治疾病,不僅我國人民喜練,而且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歡迎。
“太極”出自我國古代哲學論著《易經》的陰陽八卦學說,始見于陳搏、周敦頤的“太極圖”,此圖表示宇宙及萬物都是由對立而又統(tǒng)一的陰陽兩個方面的物質組成?!疤珮O”寓有無限大和無限小的意義,具有圓(渾然一體)和遠(遼闊無邊)的特點,陰陽二氣平衡,互根、消長,不斷運動,無休無止。太極拳正是以這種理論為依據,講求動靜、陰陽。形體外動,意識內靜。形動于外,則分虛實,運陰陽,拳路整體以渾圓為本,一招一式均由各種圓弧動作組成,按太極圖形組成各種動作;意守于內,以靜御動,用意識引導氣血運于周身,如環(huán)無端,周而復始。可見所謂“太極拳”,就是以“太極”哲理為依據,以太極圖形組編動作的一種拳法。其形在“太極”,意在“太極”,故而得名。
太極拳的健身作用很多,但主要有以下幾點:
首先,經常打太極拳的人,較少發(fā)生脊柱老年性退行性病變,也就是脊椎骨增生或骨刺增生的較少(占25.8%),脊柱的活動度較好,彎腰時手指能觸到地面的占85.7% ;而不練太極拳的人,發(fā)生脊柱退行性改變的較多(占47.2%),彎腰時手指能觸到地面的只占20.6%。
其次,經常打太極拳的老人,血壓平均值為130/80毫米汞柱,而不練太極拳的人則為154/82毫米汞柱。常打太極拳的老人血管硬化發(fā)生率較低,占37.5%,而不練太極拳的老人血管硬化率占46.6%。又比如做20次蹲下起來的運動試驗,時常打太極拳的人,反應全部正常;而不練太極拳的人,有35%表現(xiàn)出心臟收縮無力。
第三,能鍛煉神經系統(tǒng),提高感官功能。由于打太極拳時,要求全神貫注,不存雜念,人的思想始終集中在動作上,故使大腦專注于指揮全身各器官系統(tǒng)機能的變化和協(xié)調動作,使神經系統(tǒng)自我控制能力得到提高,從而改善神經系統(tǒng)的功能,有利于大腦充分休息,消除機體疲勞。
第四,能增強呼吸機能,擴大肺活量。這是因為練太極拳時要求氣沉丹田,呼吸勻、細、深、長、緩,保持腹實胸寬的狀態(tài),這對保持肺組織彈性、增強呼吸肌、改進胸廓活動度、增加肺活量、提高肺的通氣和換氣功能均有良好作用。
中醫(yī)學認為,時常打太極拳之所以健身,是因為此項運動能暢通經絡,培補正氣。當太極拳練到一定程度后,便產生腹鳴、指麻等體內行氣現(xiàn)象,再堅持練習,到一定功夫便可通任、督、帶、沖諸脈,同時增加丹田之氣,使人精氣充足、神旺體健。
也正因為太極拳有上述眾多的養(yǎng)生保健作用,所以,時常打太極拳對許多疾病有防治和康復作用,如: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,心絞痛,心肌梗塞后恢復期,高血壓病,風濕性心臟病以及肺原性心臟病,中度神經衰弱,各種類型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,胃腸神經官能癥,老年性便秘,胃、十二指腸潰瘍并發(fā)癥,氣管炎、慢性支氣管炎,慢性非活動性肺結核等許多疾病。此外,由于打太極拳可以補益腎精、強壯筋骨、抵御疾病,所以經常堅持這項運動,能防止早衰,延緩衰老,使人延年益壽。
打太極拳的要領:
虛領頂勁:頭頸似向上提升,并保持正直,要松而不僵可轉動,勁正直了,身體的重心就能保持穩(wěn)定。
含胸拔背、沉肩垂肘:指胸、背、肩、肘的姿勢,胸要含不能挺,肩不能聳而要沉,肘不能抬而要下垂,全身要自然放松。
手眼相應,以腰為軸,移步似貓行,虛實分清:指打拳時必須上下呼應,融為一體,要求動作出于意,發(fā)于腰,動于手,眼隨手轉,兩下肢弓步和虛步分清而交替,練到腿上有勁,輕移慢放沒有聲音。
意體相隨,用意不用力: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。如果打拳時軟綿綿的,打完一套拳身體不發(fā)熱,不出汗,心率沒有什么變化,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。正確理解應該是用意念引出肢體動作來,隨意用力,勁雖使得很大,外表卻看不出來,即隨著意而暗用勁的意思。
意氣相合,氣沉丹田:就是用意與呼吸相配合,呼吸要用腹式呼吸,一吸一呼正好與動作一開一合相配。
動中求靜,動靜結合:即肢體動而腦子靜,思想要集中于打拳,所謂形動于外,心靜于內。
式式均勻,連綿不斷:指每一指一式的動作快慢均勻,而各式之間又是連綿不斷,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協(xié)調而緊密銜接。
從目前掌握的史料分析,太極拳由河南溫縣陳王廷于明末清初創(chuàng)造,其拳法深受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《拳經三十二勢》的影響,而戚式的《拳經三十二勢》是依據明代十六家著名拳法綜合編造的。可見,太極拳是吸收了民間拳法,由戚繼光集其大成。陳王廷推陳出新而創(chuàng)造的。后經改編又派生出楊氏、孫氏、吳氏、武氏等各式太極拳。1956年國家體委根據楊氏太極拳整理編創(chuàng)了簡化太極拳(二十四式),其動作由簡到繁、從易到難,循序漸進,便于普及和掌握。下作簡要介紹:(1)起勢(2)左右野馬分鬃(3)白鶴亮翅(4)左右摟膝拗步(5)手揮琵琶(6)左右倒卷肱(7)左攬雀尾(8)右攬雀尾(9)單鞭(10)云手(11)單鞭(12)高探馬(13)右蹬腳(14)雙峰貫耳(15)轉身左踏腳(16)左下勢獨立(17)右下勢獨立(18)左右穿梭(19)海底針(20)閃通臂(21)轉身搬攔捶(22)如封似閉(23)十字手(24)收勢。
(1)起勢。自然直立,兩臂自然下垂,兩眼平視前方,精神集中,呼吸調勻;左腳向左邁出一步,成開立步,與肩同寬;兩臂慢慢向前抬起與肩平,掌心向下;兩腿微屈下蹲,兩掌輕輕下按。
(2)左右野馬分鬃。上體微向右轉,身體重心移至右腿上,同時右臂收在胸前平屈,手心向下,左手經體前向右下劃弧放在右手下,手心向上,兩手心相對成抱球狀,左腳隨即收到右腳內側,腳尖點地;眼看右手;上體微向左轉,左腳向左前方邁出,右腳跟后蹬,右腿自然伸直,成左弓步;同時上體繼續(xù)向左轉,左右手隨轉體慢慢分別向左上右下分開,左手高與眼平,肘微屈,右手落在右胯旁,肘也微屈,手心向下,指尖向前,眼看左手。上體慢慢后坐,身體重心移至右腿,左腳尖翹起,微向外撇,同時上體微向左轉,眼看左手;上體繼續(xù)左轉,重心再移至左腿,兩手劃弧,右手向左上劃弧,放在左手下,兩手相對成抱球狀,右腳隨即收到左腳內側,腳尖點地,眼看左手;繼續(xù)作向右轉身動作,動作與上相同,只是方向相反。
(3)白鶴亮翅。身體微向左轉,左手翻掌向下,右手向左下劃弧至左手下,兩手掌相對成抱球狀;右腳前進半步,身體后坐,重心移至右腿,左腳變虛步,腳尖點地;同時身體微向右轉,兩手向右上和左下分開,右手上提至頭部右前方,掌心向面部;左手下落至左胯旁,掌心向下,兩眼平視前方。
(4)左右摟膝拗步。①右手從體前下落,由下向后上方劃弧至右肩部外側,臂微屈,與耳同高,手心向上;左手上起由左向上,向右下方劃弧至右胸前,手心向下;同時上身微向左再向右轉,眼看右手。②上身左轉,左腳向前邁出成左弓步,同時右手屈回由耳側向前推出,高與鼻尖平;左手向下由左膝前摟過落于左胯旁;眼看右手指。③上身慢慢后坐,重心移至右腿上,左腳尖翹起微向外撇;隨即左腿慢慢前弓,身體左轉,重心移至左腿上,右腳向左腿靠攏,腳尖點地;同時,左手向外翻掌由左后向上平舉,手心向上,右手隨轉體向上向左下劃弧落于左肩前,手心向下,眼看左手。④與②同,但左右相反。⑤與③同,但左右相反。③與②同。
(5)手揮琵琶。身體重心移至左腿,右腳向前跟進半步;上體后坐,重心移至右腿,上體稍向右轉,左掌由下向左,向上劃弧,掌心斜向前下方,高與鼻平;右手收回放在左臂肘部里側,掌心斜向前下方。左腳略提起稍向前移,變成左虛步,腳跟著地,腳尖翹起,眼看左手。
(6)左右倒卷肱。①右手翻掌(手心向上)經腹前由下向后上方劃弧平舉,臂微屈;左手隨之翻掌向上,左腳尖落地,眼隨著向右轉體,先看右方,再轉看左手。②右臂屈肘回收,右手由耳側向前推出,手心向前;左手回收經左肋外側向后上劃弧平舉,手心向上,右手隨之再翻掌向上;同時左腿輕輕提起向左后側方退一一步,腳尖先著地,然后慢慢踏實,重心移至左腿上,成右虛步;眼隨轉體左看,再轉看右手。③同②,但左右相反。④同②。⑤同②,但左右相反。
(7)左攬雀尾。身體右轉,左手經腹前向右下劃弧、掌心向上;右手翻掌向下,右臂微屈,兩手掌心相對成抱球狀。同時右腳尖微向外撇,左腳收至右腳內側,腳尖點地。眼神顧及右手。身體左轉,左腳向左前方邁出,右腳跟后蹬成左弓步。同時左肘微屈,以左前臂外側和手背向左側弧形(手朋)出,左掌高與肩平,掌心向后;右手下落至右胯旁,掌心向下。眼神顧及左手。身體微向左轉,左手隨之前伸,掌心向下;右手翻掌向上,經腹前向左上前伸至左腕下方,然后兩手下捋,身體以腰為軸微向右轉,重心移至右腿,兩手下捋經腹前向右后方劃弧,直至右手掌心向上與肩平,左手掌心向后,左臂平屈于胸前。眼神顧及右手。身體微向左回轉,右臂屈時收回,右手置于左手腕里側,雙手同時向前擠出,左掌心向后,右掌心向前。重心移至左腿,右腳跟后蹬成左弓步。眼神顧及雙手。左手翻掌向下,右手向右前伸與左手平,掌心向下,兩手向左右分開與肩同寬。身體后坐,重心移至右腿,左腳尖蹺起。兩臂屈時回收至胸前,兩手掌心向前下方,然后兩手向前上方按出,手腕高與肩平。同時左腿前弓成左弓步。兩眼平視前方。
(8)右攬雀尾。身體后坐并向右轉,重心移至右腿,左腳尖里扣;右手先向右然后向左下劃弧至左腹前,掌心向上;左臂平屈于胸前,掌心向下,兩手相對成抱球狀。同時重心再移至左腿,右腳收至左腳內側,腳尖點地。眼神顧及左手。其下動作與左攬雀尾相同,惟左右相反。
(9)單鞭。
上體后坐,重心移至左腿,右腳尖里扣;同時身體左轉,兩手在體前向左劃弧,左臂至身體左側平舉,手心向左,右手至左脅前,手心向后上方,眼看左手。身體重心移至右腿,上體右轉,左腳向右腳靠攏,腳尖點地;右手隨轉體向右上方劃弧,至右側時變鉤手,臂與肩平;左手自下向右上劃弧,至右肩前。視線隨右手移動。上體微左轉,左腳向左前方邁出,腳跟著地;同時左手隨上體左轉而經面前向左劃弧,右腳跟后蹬稍外展,重心逐漸移向左腿,左腿屈膝前弓,右腿自然伸直,成左弓步;左掌慢慢向前推出,手心向前,右臂成幻手在身體右后方,與肩同高。視線隨左手移動,眼看左手。
(10)云手。①身體重心移至右腿上,身體漸向右轉,左腳尖里扣;左手經腹前向右上劃弧至右肩前,手心斜向里,同時右手變掌,手心向右前,眼看左手。②上體慢慢左轉,身體重心隨之逐漸左移;左手由臉前向左側運轉,手心漸漸轉向左方;右手由右下經腹前向左上劃弧至左肩前,手心斜向后;同時右腳靠近左腳,成小開步(兩腳距離約10~20厘米);眼看右手。③上體再向右轉,同時左手經腹前向右上劃弧至右肩前,手心斜向后;右手向右側運轉,手心翻轉向右,隨之左腿向左橫跨一步;眼看左手。云手左右各三次,其下:④同②解。⑤同③解。③同②解。
(11)單鞭。上體右轉,右手由面部前方向右劃弧,至身體右側,翻掌變幻;左手經腹前向右上劃弧至右肩前,手心向內;重心移至右腿,左腳尖點地,眼看左手。上體微左轉,左腳向左前方邁出;右腳跟后蹬,成左弓步,身體重心移向左腿,左手慢慢翻掌,向前推出。
(12)高探馬。右腳前進半步,重心移至右腿,左腳掌著地成虛步。同時右勾手變掌,兩手掌心翻轉向上,兩肘微屈,兩眼平視前方。身體微向左轉,右手經右耳側向前推出,掌心向前與眼同高;同時左手收至左側腰際,掌心向上,左臂微屈,眼神顧及右手。
(13)右蹬腳。左手掌心向上,前伸至右手腕之上,兩手交叉,手背相對,隨即向兩側分開,向下劃弧;同時左腳向左前方邁出一步,身體重心漸漸移至左腳,右腳跟進至左腳內側;兩手繼續(xù)劃弧,交叉合抱于胸前,手心向后;兩臂左右分開劃弧,平舉,手心向外,同時右腿屈膝提起,向右前方慢慢蹬出,眼看右手。
(14)雙峰貫耳。右腿收回,膝蓋提起,左手由后向上向前下落,右手心也翻轉向上,兩手同時向下劃弧分落于右膝蓋兩側,手心均向上;右腳向右前方落下變成右弓步,同時兩手下垂,慢慢變拳,分別從兩側向上向前劃弧至臉前成鉗形狀,拳眼都斜向后方,眼看右拳。
(15)轉身左踏腳。左腿屈膝后坐,身體重心移至左腿,上體左轉,右腳尖里扣;同時兩拳變掌,由上向左右劃弧分開平舉,手心向前,眼看左手。身體重心再移至右腿,左腳收到右腳內側,腳尖點地;同時兩手由外圈向里圈劃弧合抱于胸前,左手在外,手心均向后;眼平看左方。兩臂左右劃弧分開平舉,肘部微屈,手心均向外;同時左腿屈膝提起,左腳向左前方慢慢蹬出;眼看左手。
(16)左下勢獨立。①左腿收回平屈,右掌變勾手,左掌向右劃弧至右肩前;眼神顧及右手。②右腿屈膝下蹲,左腿向左后方伸出成左仆步,左手下落,眼神顧及右手。③身體左轉,以左腳跟為軸,腳尖外撇,隨即右腳尖里扣,右腿后繃,左腿前弓;左手從左腿內側劃弧上抬成立掌,掌心向右,同時右手旋時將勾手置于身后,眼神顧及左手。④右腿提前平屈,腳尖自然下垂;右勾手下落變掌,由后下方向前擺出,屈臂立于右腿上方,肘膝相對,掌心向左;左手落于左胯旁,掌心向下,眼神顧及右手。
(17)右下勢獨立。①右腳落于左腳前,左腳以腳掌為軸向左轉,身體亦隨之轉動,右手隨身體轉動向左側劃弧,至左肩前,手心斜向后方;同時左手后平舉變勾手,眼看左手。②以下動作與“左下勢獨立”的②、③、④相同,但左右方向相反。
(18)左右穿梭。①身體微向左轉,左腳向前落地,腳尖外撇,右腳跟離地,兩腿屈膝成半盤式;同時兩手在左胸前成抱球狀(左上、右下),然后右腳收到左腳的內側,腳尖點地;眼看左前臂。②身體右轉,右腳向右前方邁出,屈膝弓腿,成右弓步;同時右手由臉前向上舉并翻掌停在右額前,手心斜向上;左手先向左下再經體前向前推出,高與鼻尖平,手心向前;眼看左手。③身體重心后移,右腳尖略向外撇,隨即身體重心再移至右腿,左腳跟進停于右腳內側,腳尖點地,同時兩手在右胸前成抱球狀(右上、左下),眼看右前臂。④同②,只是左右相反。
(19)海底針。右腳向前跟進半步,身體重心移至右腿,左腳稍向前移,腳尖點地,成左虛步;同時身體稍向右轉,右手下落經體前向后,向上健時至肩上耳旁,再隨身體左轉,由右耳旁斜向前下方插出,掌心向左,指尖斜向下;與此同時,左手向前、向下劃弧落于左胯旁,手心向下,指尖向前;眼看前下方。
(20)閃通臂。上身稍向右轉,左腳向前邁出成左弓步;同時右手由體前上提,掌心向上翻轉,右臂平屈于頭上方,拇指朝下;左手上起向前平推,高與鼻尖平,手心向前;眼看左手。
(21)轉身搬攔捶。身體后坐,重心移至右腿,左腳尖里扣,身體向右后轉,重心再移至左腿;同時右手隨轉體變拳,自右向下經腹前劃弧至左時旁,拳心向下;左手弧形上舉至左額前,掌心向外;兩眼平視前方。身體右轉,右腳收回后再向前邁出,右腳尖外撇,右拳經胸前向前方翻轉撇出,拳心向上;左手落于左胯旁,掌心向下;眼神顧及右手。身體重心移至右腿上,左腳向前邁一步;左手上提經左側向前平行劃弧攔出,掌心向前下方,同時右拳收到右胯旁,拳心向上,眼看左手。左腿前弓,右拳向前方打出,拳眼向上,左手附于右前臂里側,眼神顧及右手。
(22)如封似閉。右手邊翻掌邊由左腕下向前伸出,右拳同時變掌,待左手行至右手背處時,兩手分開,與肩同寬,手心向上,平舉于體前;上體后坐,重心移至右腿,左腳尖翹起,同時兩臂屈時、兩掌翻轉向下、收至兩肋前;右腿自然伸直,左腿屈膝成左弓步;同時兩手向前上方推出,手心向前,與肩同寬,眼看前方。
(23)十字手。重心移至右腿,左腳尖里扣,向右轉體。右手劃弧至右側,與左手成兩臂側平舉,兩臂微屈,同時右腳尖略外撇,成右弓步;眼神顧及右手,隨即重心移至左腿,右腳尖里扣,然后右腳向左收回,兩腳平行站立與肩同寬;兩手向下經腹前向上劃弧交叉于胸前,右手在外,兩手掌心向后;兩眼平視前方。
(24)收勢。兩手向外翻掌,手心向下,兩臂慢慢下落,停于身體兩側,眼看前方。